别扯了商铺做不走的锅地摊经济可不背!
随着信号的释放,一批城市已开始跟进松绑“地摊经济”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虽然在相关热搜榜上,重庆的地摊热度高居不下,但实际上现在重庆官方并没有发布相关政策跟进。
据商家咨询反馈,现在重庆各区都还在等统一政策出台,最有可能的方案:考虑在各区专门划分定点区域定时集中摆摊。
像重庆这么一个烟火气浓郁的城市,没有地摊的存在是不可能的,要知道重庆名片之一的火锅,起源就是摆摊煮食一锅下水而兴起。
重庆渝北的民心佳园、南坪南滨路、江北金岛花园等地,是现在重庆的“地摊圣地”,在早市与夜市时分,都有一众充满充满烟火气的叫卖与钱物交换。
想当初石桥铺夜市可是重庆地摊经济的扛把子。每当电脑城关门,周边的夜摊子就开始搭棚子支桌子摆摊了,热闹程度不输早上的朝天门市场,一度做到了重庆最大。
除了散兵游勇约定俗成集中地,在这波地摊经济热浪中,也有大型商家主动蹭热点。
比如位于南坪的重庆映像,就宣布要拿出1万㎡商业面积,免费提供给低收入者或青年创业者“摆摊”3个月,通过鼓励居民灵活就业,来释放“地摊经济”活力。
从登记表格中看,主要分了汽车后备箱集市和摊位集市2种摆摊模式,时间也主要集中于周末。
另外,据说重庆商业龙头龙湖天街也在其最大体量的时代天街积极筹备地摊活动,至于是一阵风式搞活动还是会710公海赌赌船官网欢迎您长期坚持,都还待定。
“地摊经济”的松绑,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部分失业再就业问题,但一种经济模式的兴起,必然会对另一种模式带来冲击。
打了占道经营的擦边球,把之前局限于店面的桌椅板凳拓展到店外的空间,不仅为自家生意做了吆喝打了广告,更可以直接拉动桌数增长。经营面积扩大意味着营收的增加,怎么都划算。
重庆很多火锅店外面,都有摊贩推车卖冰粉凉虾绿豆汤,比如沙坪坝的网红二火锅,店外那家卖冰汤圆的婆婆,据说一个月单品都要卖好几万。但因为和火锅店并不构成直接竞争,还有一定互补,所以大家都还相处愉快。
会分散餐厅的人流量,对很多原本日子就不好过的商场餐饮店和街边店会造成更致命的冲击,尤其是在疫情之后,其实很多街边店都在硬撑,现在又放松地摊,对小店铺来说,完全就是落在身上的沙,变成了压死人的山。
地摊经营的产品,往往量少、廉价、快销,常常以10元左右的小商品、小吃等为主。而商铺经营的产品,往往量大,地摊根本无法摆放,且价格不低,是长期销售的产品,比较依赖固定经营地点。
二者提供商品的差异化,对已经形成一定消费习惯的人来说,并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
也就是说,地摊经济的核心是低消费与低成本商品的一种可能化高频次交集,从客群构成来说,地摊与商铺并无太大冲突。
另外,地摊的出现,是一个引流的过程,让很多不愿出门的现代人又重新走进了集市,反而会给商铺带来更多的人流量。
所以我们会看到,即便没有正式的文件出台,但那些有资本撑腰的商场、购物中心,对地摊完全不抗拒,还在忙不迭的蹭话题热点,借题发挥玩得溜溜转。
真正经历过商业历练的人,其实都知道,成本降至一定程度,是有底线的,而单价和数量的变量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来增加的。
在一众地摊摊主的贴身肉搏中,要想获得更高的利润,还是需要一定品质提升、库存准备、经营或体验空间,来努力将单价和数量做大。
比如很早以前,重庆各大商圈的地下通道里,堆满了摆摊经营的人,后来随着规模的扩大和管理的规范,逐渐被地下商场这种MINI铺面的形式所吸收、留存。
只是随着电商的发展与冲击,以及商业形态的迭代,消费习惯的改变,地下商场这样的铺面才逐渐走向没落。
如今地摊经济重新激活,在前期的争论、无序、混乱之后,未来的具体走向如何,还有待观察。
地摊经济在于解决失业者和低收入者的生活危机,如果一个城市的体量够大、制度够完善,城市主体的商业形态并不会受其太大的冲击。
那些吼着要被压垮的商铺经营者,更多面对的是疫情的短暂冲击和线上交易的长期蚕食,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出路。
并且,地摊经济将市场需求切分得更加细碎化,能抓住这些机会的人,譬如当初卖旱冰鞋的柳传志、卖小礼品的马云、卖减肥药的任正非一样,挖到人生第一桶金,就有可能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望大家摆摊卖草鞋的时候,能偶遇一个卖肉的,和一位卖枣(或绿豆)的,大家结为异姓兄弟,开创一段名垂青史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