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3岁前什么不能吃?7种有风险的食物家长要知道
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不仅关乎宝宝的健康与成长,有时还会成为全家人争论的焦点。
从出生到3岁左右,到底哪些东西不能吃、吃起来有风险,今天就请周丽老师,来给大家讲一讲。
首先要强调一下,健康的宝宝,在开始添加辅食之前,除了母乳或配方奶,不用额外添加任何食物,包括水。
对于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很多家长担心不喝水会不会「上火」。实际上,配方奶能够最大程度模仿母乳,只要严格按照说明上的比例冲调,配方奶的浓度是接近母乳的,对于还没有添加辅食也无法给予母乳喂养的宝宝,配方奶就足够了。
在宝宝开始添加辅食后,下面这些食物,家长要注意它们的添加时间、方式,避免可能的风险、健康隐患。
有的宝宝出现好几天没有拉臭臭的情况,有的家长会给宝宝喝点儿蜂蜜或蜂蜜水,认为可以润肠。实际上,给 1 岁以下的宝宝喝蜂蜜,会把宝宝置于中毒的风险中。
因为蜂蜜中可能含有肉毒杆菌孢子及其毒素,加上婴儿的消化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善,肠道里缺乏保护性菌群和抑制梭状芽孢杆菌的胆汁酸,这使得肉毒杆菌孢子能顺利在宝宝肠道里繁殖并合成毒素,引发宝宝中毒。
1 岁以下的宝宝,饮食中完全不需要添加含钠盐的调味料,包括食盐、酱油、儿童酱油、鸡精等调味品。
0~6 个月宝宝钠的适宜摄入量为 170 mg/天,充足的母乳或配方奶就能满足;
6 个月~1 岁以内的宝宝钠的适宜摄入量为 350 mg/天,日常母乳或配方奶加辅食,完全可以满足身体所需。
过多的钠,会养成宝宝重口味的习惯,引发钙的流失,增加宝宝肾脏的负担和成年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需要注意:1 岁以后也尽量保持口味清淡,建议家长通过查阅食品标签,给宝宝选择低钠的食物。
很多天然食物中本身就含有糖,比如牛奶的乳糖、水果的果糖等,但这里说的糖,是指人工加入到食品中的糖类,比如蔗糖、蜂蜜、果葡糖浆等。
特别是一些含糖饮料(包括果汁)及高糖零食,容易造公海赌赌船官网成宝宝龋齿,引发超重肥胖的风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16》建议,2 岁以内宝宝的食物中不应额外添加糖。
2019 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禁止在 3 岁以下婴幼儿食品及饮料中添加游离糖,且将甜味剂、果汁和浓缩果汁划入限制范围内。
奶茶、茶、咖啡、巧克力、巧克力奶、咖啡冰淇淋、巧克力脆皮冰淇淋……这些食物中,都含有。
婴幼儿体重较轻,更容易受到的影响,造成兴奋、烦躁、干扰睡眠,而婴幼儿时期充足的睡眠是大脑发育的必要条件之一。
根据加拿大卫生部的建议:12 岁以下儿童的每日最大摄入量不应超过 2.5 mg/kg 体重,折算下来,一个体重正常的 3 岁儿童不能超过 37.5 mg,大概相当于 150 g 牛奶巧克力。
注意:巧克力中含量与可可添加量有关,尝起来香甜的巧克力含量不高,但糖含量惊人,也需要限制摄入。
宝宝的吞咽能力会随着成长得到锻炼,但一部分不适宜当前阶段的食物,容易造成呛噎风险,宝宝 3 岁前,要格外注意。
比如整粒的花生、开心果、腰果等坚果,宝宝无法咬碎,容易呛入气管,因此,给宝宝吃坚果,建议磨成粉或打成糊。小汤圆、果冻等团状胶状食物不慎吸入气管后不易取出,这些食物,也不适合 3 岁以下的宝宝食用。
另外,为了保证宝宝的进食安全,吃饭时应该固定位置,不要逗宝宝,全程在大人的看护下进行。
高糖、高盐的食物,不适合 3 岁以内的宝宝。而大一些的孩子,也应该适当控制食用量,培养孩子的健康饮食习惯。
以这个原则来看腌制食品、方便面、皮蛋,会发现它们的钠含量惊人;而烧烤等食物,烹饪方式重油重盐,它们都会给宝宝的肾脏造成负担。
家长学会看配料表和营养标签,可以帮宝宝排除很多不适合的食物。配料表中原料的排列遵循的是由多到少原则,糖、盐越靠前,说明添加量越多;营养成分表中的钠,可以直观了解盐的添加量。
酒精对婴幼儿尤其危险:宝宝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脏器功能还不完善,对酒精的代谢能力弱,此时饮酒对机体的损害更严重,即使饮少量的酒,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学习能力也会有所下降,影响思维速度。
除了常见的酒,一些各个地方的传统食物,因为含有酒精,也不适合孩子吃,比如:杨梅酒、米酒(酒酿、蛋酒)等等。
使用酒精饮料烹饪的食物,尽管经过高温,还是有酒精残留的风险。有研究发现,葡萄酒在有盖的平底锅里煮 45 分钟,酒精保留率为 30%;在有盖的锅中煮 1 小时酒精保留率为 5%。所以给孩子烹饪食物时,一定要做到不带「酒」。
另外,有些容易引发过敏的食物,比如牛奶、鸡蛋、坚果、小麦蛋白、鱼贝类、水果中的芒果、桃子等,添加时要特别小心。
建议在上午或中午添加新食物,这样可以有大段时间来观察宝宝是否有过敏反应,比如皮肤出现红疹、荨麻疹,嘴巴周围皮肤发红发痒;消化道方面出现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呼吸道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等。如有,应暂停食用这类食物。
严格回避过敏食物是应对食物过敏最有效的方法,但长期回避易造成孩子营养缺失,得根据过敏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调整回避性饮食治疗时间,并寻找有效的替代食物。
最后提醒大家,宝宝的饮食安全无小事,务必要让全部家庭成员都了解科学的养育知识,一起守护宝宝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