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的科学内涵战略目标与运行体系
公海赌赌船官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治国理政新的伟大实践中,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深刻把握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国际经验与国内生动实践,以“食品安全既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定位食品安全工作,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部署,作出了实施食品安全战略重大决策。作为中长期我国食品安全工作具有全局性、纲领性的基本方略,食品安全战略为新时代有效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食品安全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奠定了最为关键的制度基础,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第一,中国食品安全风险演化与战略的逻辑起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风险演化轨迹较为清晰:一是自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间,党和政府把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作为食品安全的首要任务,食品卫生特别是食物中毒是此阶段的主要安全风险。二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至90年代,食品生产经营方式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食品污染因素随之增多,食品卫生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急性食物中毒不断发生,威胁人民健康。三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不仅由环境恶化导致农产品污染,人为造假、掺假等违法犯罪行为不断显现,由市场经济竞争而引发的人源性食品安全风险逐步形成。四是进入新世纪后,由于食品安全风险因素日趋多元且持续叠加,虽然也有技术不足,但人源性因素成为诱发食品安全事件的主导因素,并成为我国区别于发达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特征。中国食品安全风险演绎了与全球的相似性,但也由于国情的不同,体现了自己特殊性。
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每年发布“全球食品安全指数”(GFSI)。研究发现,国家食品安全风险与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呈现出如下的基本关系:当一个国家处于恩格尔系数大于50%的发展阶段,食品消费结构为生存型,食品安全风险较低,GFSI指数处于较高的水平上;当恩格尔系数处于30%~50%之间的发展阶段时,食品消费结构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农产品与食品产业市场化步伐加快,食品安全风险升高,食品安全问题呈高发态势,GFSI指数开始逐步下降;而当处于恩格尔系数小于30%时的发展阶段,食品消费结构趋于合理,产业趋于成熟,食品安全问题趋于平缓,食品安全风险下降,GFSI指数上升到高水平状态。2012年,中国城镇、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2%、39.3%,介于30%~50%之间,根据国际经验,中国总体上处于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凸显期和食品安全事件高发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与食品供给质量不高、“大产业”与“弱监管”间等多重矛盾爆发期。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把握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作出了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的重大决策,这就是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的时代背景与逻辑起点。
第二,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的科学内涵与核心内容。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食品安全战略不仅把握了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全球普遍规律性,而且建立在自身国情与国家制度优势的基础上,更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科学内涵十分丰富,并可以概括为:食品安全战略以人民为中心,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步走”的战略目标相对应,以有效满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食品安全的新要求为根本目标,以“四个最严”要求为基本遵循,以社会共治为运行体系,由历史定位、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实施路径与基本保障等为核心内容,是嵌入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之中的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国家制度安排,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阐明了新时代食品安全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地位,回答了进入新时代后涉及人口如此之多、对国计民生影响力如此之巨、治理难度如此之大的食品安全工作领域“治理什么”“谁来治理”“怎么治理”等一系列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完整形成了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中国化理论体系,向世人描述了科学治理食品安全风险的中国道路。
第三,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的历史定位与战略目标。基于习对食品安全工作一系列讲话、指示、批示,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完整、鲜明地提出了新时代食品安全战略的历史定位:“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遵循‘四个最严’要求,建立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提高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能力,提升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意见》还进一步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这是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对食品安全战略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所处地位作出的最全面、最完整、最深刻的历史定位。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解决当代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科学理论指引,是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的指导思想。
实现中国梦是党和国家的大局,是时代主题,是中国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必要条件。中国梦的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中,人民幸福的基础和前提是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安心。因此,食品安全战略的战略目标必然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对应,服务服从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为此,《意见》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对食品安全战略目标作出了原则性安排,鲜明地回答了中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什么”这一重大问题,并明确了战略实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意见》对食品安全战略目标的安排是:短期目标,到2020年实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本相适应的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基于风险分析和供应链管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建立,区域性、系统性重大食品安全风险基本得到控制,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中期目标,到2035年实现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基本相适应的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基本形成相对完备的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体系运行有效,基本实现食品安全风险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食品安全风险管控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食品安全状况实现根本好转,人民群众吃得健康、吃得放心;长期目标,到2050年实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基本相适应的食品安全水平,全面实现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食品安全状况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的运行体系。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持续改革调整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由政府、市场、社会等主体共同构成的“产”“管”“治”治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主体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食品安全风险的运行效能不仅取决于单个主体行为,更取决于主体间融合集成,互补匹配,通过治理力量与治理资源的新组合实现系统整体功能的质变。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食品安全“产”“管”“治”治理体系处于动态的改革之中,但由于惯性的作用,在具体实践中过分强调政府的作用,主要依靠政府使用强制性的管制工具,而激励市场主体与社会公众自发参与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引导型、自愿型工具严重不足,政府、市场、社会关系长期处于失衡状态,影响了治理效能。因此,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本质要求,与时俱进地完善政府、市场、社会主体间的运行体系就成为改革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的重大议题。201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由此宣告进入新时代后,以政府为单一主体治理模式的结束,政府、市场、社会成为共同的治理主体,社会共治成为治理主体间运行的基本方式。中国特色社会共治运行体系的确立,回答了食品安全风险“怎么治理”的重大命题,并正在引领食品安全由传统社会的“单中心、封闭、等级、控制”的社会管理之道向现代社会的“多中心、开放、平等、协调”的社会治理之道的转变。
(本文是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与跨界合作治理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ZD117)
报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